日期:2024-11-25 作者:
近日,第二屆中國建造發展暨創新研討會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研討會由中國建設報社主辦,中國建筑業協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中國安裝協會、中國建筑學會、中國市政工程協會支持,江蘇省建筑行業協會、江蘇省建設教育協會協辦,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杭州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州中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建八局新型建造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二建集團鋼結構有限公司承辦。
部分省、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相關負責人以及科研院所負責人,知名建筑企業代表以及專家學者等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交流“中國建造”發展經驗,探討“中國建造”發展路徑,講好“中國建造”發展故事。
凝聚共識 發展建筑業新質生產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11月18日參觀調研中國建筑科技展時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住房和城鄉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創新賦能中國建造,著力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求。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成為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第二屆中國建造發展暨創新研討會現場
中國建設報社社長韓店表示,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型產業,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應用場景。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建筑業,積極推進建筑業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大力培育建筑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既是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戰略舉措,也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變道超車”的重要動力;既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搶抓機遇、搶占高點的關鍵一招,也是激發新增長點,促進傳統產業從“量變”到“質變”,推動我國從“建造大國”邁向“建造強國”的重中之重。
中國建筑業協會副秘書長趙峰認為,當前,建筑業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必須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他表示,在工業化方面,推行裝配式建筑,把大量現場作業轉移到工廠,逐步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工廠制造、現場裝配”。在綠色化方面,對傳統建筑材料進行更新迭代,大力推廣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智能家居用品,降低建筑施工和運維階段的能耗。在數字化方面,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建筑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建筑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推進互聯網技術在建筑領域的融合應用,加快建立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
如何推動中國建造發展與創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市場監管司副司長廖玉平表示:一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用好科技創新平臺,扎實推進智能建造試點示范工程建設。二是大力推進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產業鏈上,建強產業生態鏈,積極發展新業態,推動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發展。三是大力推進建造方式創新,以智能建造城市試點為抓手,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推動中國建造綠色轉型。四是大力推進管理創新,以發展智能建造為牽引、以全過程數字化為抓手、以建筑工業化為實施載體、以新型工程組織模式為集約管理手段,不斷推動傳統建造方式和建設管理模式轉型升級。五是大力推進人才建設創新,大力培育新工科專業人才,探索智能建造背景下的新型產業工人模式和新型勞務班組,為建造高品質建筑產品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
推動中國建造發展創新,是打造高品質、可持續好房子的核心驅動力。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南建筑設計院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霆圍繞“學習制造業,建設好房子”,提出建設“好房子”的主要矛盾是高品質與低成本之間的矛盾,要建設好房子,就必須實現建筑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建筑工業化的主要矛盾是設計與施工分離的社會分工,與工業化大規模并行高效協同之間的矛盾,必須重塑流程、再造組織。智能建造的關鍵在于數字系統而非物理系統,必須打通數字系統,用單一數字模型驅動全流程,實現“一模到底、無圖建造、全程透明”,實現BIM定量可視化及人機共讀,從而打造智能建造新范式。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建筑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業界同仁需凝聚共識,才能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打造樣板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作為建造大省,江蘇建筑業產業規模多年來穩居全國首位。2023年建筑業總產值占全國總量的13%,以實際成效做到建筑業發展走在前、做示范。
堅持規劃先行,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確保各區域協同共進,實現均衡發展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黃衛分享了江蘇省以城鎮體系規劃為抓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江蘇省的規劃與國家城鎮化政策相契合,不斷創新城市發展方針:一是發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引導中等城市發展為大城市,形成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二是在全省范圍統籌布局重點鎮,并提出撤銷鄉建制,以提高城鎮發展質量。三是以“緊湊型城市”+“開敞型區域”創新區域空間組織。緊湊型城市應不斷推動人口和要素向城市集中,包括:開發重點向效率高的大中城市集聚、人口向城市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開敞型區域要通過城鎮間的綠色空間,加強農業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四是構建“三圈五軸”的城鎮體系結構。“三圈”指建設三大都市圈,全面提高城市發展質量。“五軸”指打造五條城鎮聚合軸,促使城鎮—產業集約發展。推進“圈軸”聯動,提高全省綜合承載能力與競爭力。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東校區)項目
此外,江蘇省提出跨省的南京都市圈規劃目標與布局策略,促進區域整體的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都市圈軌道交通的規劃方向,以完善綜合交通系統為途徑提升都市圈功能;提出跨區域的環太湖綠道規劃,打造了由“一環、二十一射、多聯”構成的環太湖風景路。
如今,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實現了城鄉空間的全覆蓋、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全覆蓋、重大專項規劃的全覆蓋,推動了行政區劃的調整,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化發展、優化了城鎮體系結構、人口和要素持續向“三圈五軸”集聚。黃衛認為,江蘇省以城鎮體系規劃為抓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既是在國家經濟發展宏觀背景下的順勢而為,也是謀求轉型發展的主動作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江蘇應繼續深化改革、創新發展,通過城鎮體系和城市規劃,優化空間布局,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從傳統的建筑業到現代的智能建造,江蘇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這一變革不僅體現在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上,更體現在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上。江蘇省建筑行業協會會長耿裕華介紹說,江蘇始終把高標準、高要求、高效能、高品質作為工程項目建設“座右銘”,努力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持續推廣應用智能建造技術,促進建筑業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建造”轉變。江蘇省建筑行業協會堅持把服務會員發展、服務精品建造作為工作重點,不斷通過年會、座談、觀摩、培訓等形式大力推進建筑業“精益建造、數字建造、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引導會員企業實施改革創新、結構調整、素質提升、融合發展,未來將繼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加快培育建筑業新質生產力,助力中國建造行穩致遠。
未來,江蘇如何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路宏偉表示,一是要加快智能建造發展,加強智能建造試點企業和項目培育,擴大智能建造技術應用場景,著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要積極幫助企業開拓市場,鼓勵建筑企業進入橋梁隧道、軌道交通、港口航道等高附加值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持續推動建筑業“走出去”。三是要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強重點建筑企業聯系服務,加快制定建筑業轉貸資金管理辦法,緩解企業轉貸資金壓力。
創新驅動 探索建筑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為傳統行業,建筑業已經進入存量時代。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新的增長不再以投資而是以創新來驅動。尤其是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建筑業需要緊跟變革發展趨勢,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方式,推動建筑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中建科工華東大區黨委書記、董事長成能名表示,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當前,“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應有之義,智能建造、低碳城市方興未艾,以房建為支柱的傳統建筑業走到了變革的十字路口。建筑企業必須牢牢依靠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擁抱建筑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趨勢,打造增長新動能,推動企業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無錫長三角工業芯谷一期項目
中建科工提出“著力實施創新驅動”,以專業思維,從制造到智造,建成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和國內先進的鋼結構模塊化智能生產線,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自主研發了切割、焊接、物流等14款智能制造機器人;以工程思維,基于鋼結構裝配式技術體系,形成了鋼結構裝配式校園、醫院、住宅、商辦、產業園系列產品,實踐了城市更新、工業上樓等新模式;以產品思維聚焦鋼結構,在建筑低碳化、交通電動化、能源清潔化等相關方面積極探索和嘗試,推出“好房子”“好出行”“好能源”等創新產品;以產業思維,積極探索向鋼結構產業鏈上下游多元化延伸,帶動鋼結構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建科工連續5次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連續2次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實現科技創新;沿著業務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數字化“三部曲”,基本實現了鋼結構“制造、建造、管理”的數字化,實現要素創新。
對于如何積極擁抱新質生產力、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中億豐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劉劍表示,中億豐實施“三造”融合、“三資”升級、“三鏈”協同的發展策略,提出“基于數據驅動的智能建造”創新模式,圍繞數據核心,打造項目全生命周期BIM設計、部品部件智能生產、智能施工管理、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數字交付與運維的智能建造產品與服務體系,以“江蘇建筑服務產業園”為平臺,推動建筑工人向“智能裝備+產業工人”協同服務轉變。
中建八局新型建造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孫加齊從國內外鋼結構行業標準入手,分析了國內外鋼結構設計、施工標準存在的具體差異。從總體報審策劃、ITP(質量控制計劃)制定策劃、熱軋型鋼等效替換策劃、節點替換和優化策劃、進口材料認證檢測策劃、焊接工藝評定策劃、首次應用材料管控策劃等環節重點介紹和分享了參與海外工程標準管控案例。他表示,為適應國際市場需求,推動中國標準更好地“走出去”,必須在樹立、塑強“中國制造”品牌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國標準在重大戰略合作項目上應用和推廣,增強中國標準在國際工程中的參與度,推動中國標準與其他國際標準互認,加大中國標準在國際舞臺的宣傳推廣力度。
塔吊智能化恰合了新質生產力原創式創新、生產力要素優化組合的要求。廣東騰暉信息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宋奎胤從原創式創新的角度,分享了以針對建筑場景專研的激光雷達為核心的融合感知技術,在此基礎上塔吊作業可以實現整個吊物組和下方高度的實時感知,以達到自動駕駛和主動避險。從生產力要素優化的角度,以騰暉智能塔機操控系統為例,通過一鍵定位呼叫、自主路徑規劃、自動駕駛、主動避險,融合微操控,實現塔吊作業模式轉變,進而為塔吊作業安全可控、簡單易用和降本增效提供路徑。目前騰暉智能塔機操控系統已入選多省市智能建造目錄,并在20余個地市40多個項目落地使用,努力踐行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AI+數智化如何賦能工程企業新質生產力?新中大科技總裁韓愛生表示,深度神經網絡技術在大模型和多模態兩個方向上的持續突破,推動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演化出智能數字內容孿生能力、智能數字內容編輯能力和智能數字內容創作能力三大前沿能力。韓愛生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傳統工程行業的管理模式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此背景下,新中大科技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與行業洞察推出了“六和AI平臺”,平臺集成了主流大模型,并深度應用到項目進度預測、成本測算、投標管理、合同風險等多樣化應用場景,通過語音文字識別、多輪對話、文檔分析等技術手段實現賦能企業管理,自動化處理大量業務數據,并提供精確的預測分析和智能決策支持,幫助工程企業在復雜的業務環境中提高管理效率并創造更多商業價值。
韓愛生圍繞“AI+市場經營、AI+生產管理、AI+財稅管理、AI+風險管控”四大應用場景,結合真實的應用案例內容,分享了新中大科技在借助AI技術推進工程管理數字化變革方面探索應用的實踐創新內容。未來,新中大科技將攜手業界,力求將AI技術更廣泛地應用于工程管理的各個方面,在推動“全產業協同發展、全周期項目管理、全過程數智應用、全要素生產經營”等方面,為工程建設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蘇州中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書華表示,一直以來,蘇州中設集團堅持“黨建引領 逐夢前行”發展理念,通過創建黨建品牌“紅色追夢人”以及針對流動黨員管理的“蒲公英工作法”,將紅色基因注入企業血脈,實現黨建與企業發展深度融合、同頻共振。面對建筑業轉型發展,蘇州中設集團通過加強精細化管理、推進智慧建造、加強技術創新、加大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企業發展穩中有進。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中國建造”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與人民利益同心共鳴。持續加強對“中國建造”品牌的打造,需要不斷激發新動能、創造新舞臺;需要從高處著眼、從細處著手、從實處發力;需要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抓住機遇、深耕優勢、迎接挑戰,以“中國建造”持續改變中國面貌。(轉自中國建設報)